數位教材資料庫
數位教材資料庫
:::
【圖文專欄】無氧運動
公告時間:2022-08-30

【圖文專欄】無氧運動

無氧運動 Anaerobic Exercise


當我們提及「有氧」及「無氧」這兩個詞彙,其實是涉及到身體細胞如何產生能量,以及能量系統是如何運作,那這兩種有何差別呢?在正式介紹無氧運動前,先來認識我們的身體在運動時是如何供給及獲得能量的。

  • 無氧運動的能量供給

我們做出的每個動作都需要能量,而身體產生能量的方式有三種,一種是有氧代謝(先前在〈有氧運動〉文章中已介紹過,在此不詳談),而另外兩種則是無氧代謝。

「無氧」是指身體製造能量的過程不需要氧氣參與,其中一種無氧能量代謝為ATP-CP系統,在一些肌肉細胞中,儲存有少量高能量的磷酸、三磷酸腺苷、基酸物質,可以快速提供能量給需要瞬間爆發型的運動,如丟擲、衝刺跑、跳躍、揮棒等,由於儲存量有限,這類型運動通常只能持續很短暫的時間。

另一種稱作醣解系統(glycolytic system),又稱乳酸系統(lactic acid system),當從事10~120秒較激烈、高強度的運動,如400米、100米游泳,有氧代謝系統製作ATP的速率,來不及提供運動所需要的量,因此在缺氧的狀態下,透過分解肌肉中的葡萄糖來及時提供能量。由於乳酸以及其他代謝物等副產物堆積在肌肉,在運動過後,我們會感覺肌肉有燃燒、疲倦感。

有氧和無氧系統通常是同時運作,當我們好奇某項運動是由哪個能量系統在運作時,應該反問的是:『哪個系統占主要支配的地位?』,例如一位馬拉松跑者在終點前100公尺加快步伐,能量供給系統由原本有氧系統改成無氧系統為主宰,而在這場馬拉松比賽中,ATP-CP系統、乳酸系統、有氧系統分別所佔的比例可能為5%、15%、80%。

  • 無氧運動的定義

任何短時間、高強度且以無氧代謝方式提供能量的運動,即稱作無氧運動。無氧運動可以幫助我們增加肌力、耐力、爆發力,常見的無氧運動類型有:

  1. 高強度區間訓練(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
  2. 衝刺跑(sprint)
  3. 舉重訓練(weight lifting)
  4. 徒手訓練(Body weight training or calisthenics),如伏地挺身、引體向上等

從事無氧運動的最大心跳率在80-90%,通常會感到呼吸急促,肌肉酸痛,並且無法說話。


  • 無氧運動的益處
  1. 增長肌肉:無氧運動的強度較高,當運動強度高到我們的肌肉無法負荷時,肌肉組織就會被破壞,透過適度的休息及營養補充,修補肌肉反而讓我們的肌肉增加,因此持續幾個月的無氧運動,會使得肌纖維肥大,可以增加肌肉量以及肌肉的力量。
  2. 培養肌肉耐力:定時從事無氧運動,身體對乳酸的耐受性將提高,也更能有效排除它,這意味著以後再做運動,你將不會那麼快感到疲倦。
  3. 能提升個人的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一個人基礎代謝率的高低受到身體肌肉含量多寡影響,提高肌肉量的同時也可提升基礎代謝率。當我們身體的基礎代謝率增強,即使不運動,身體自然會消耗較多熱量,故從事無氧運動能幫助我們維持體重,養成「不易胖體質」。

  • 從事無氧運動的原則
  1. 至少熱身五分鐘。
  2. 訓練先由大肌肉群,再到小肌肉。
  3. 每單項動作做三組,每組8~15次。
  4. 當做最後一次動作且不覺得困難時,可以加強運動強度或是增加重量。
  5. 循環訓練(Circuit training),能綜合訓練上肢、核心、下肢,可以採8~10個項目反覆進行,初期先做一個循環,動作熟練後可以重複兩個或三個循環。
  6. 技術正確遠比速度快捷更重要。
  7. 混合搭配不一樣的運動項目,才能讓身體有不同挑戰。
  8. 運動頻率:美國疾病管理局(CDC)建議,除了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可以再搭配二天以上的無氧運動。

  • 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的差別
變項

有氧運動

無氧運動

運動強度

適度,約50~90%最大心跳率

很高,幾乎接近個人最大能力的90%最大心跳率以上

運動時氧氣供應

足夠

不足

能量來源

主要來自葡萄糖與脂肪

葡萄糖和身體貯存能量

能量產生

產生較多能量(ATP)

產生較少能量

乳酸產生

乳酸濃度不增加,或增加不多

大量產生乳酸

運動感受

有負荷,但尚可說話、舒暢

呼吸急促、困難、肌肉會痠痛、感受艱困

受傷程度

較少

稍高

訓練效果

增進心肺功能、控制體重,減少脂肪

增強速度、力量、爆發力、反應時間

例子

快走、慢跑、有氧舞蹈

100或200公尺快跑

運動持續時間

較長

短暫

資料來源:方進隆(1997),有氧運動,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教育與發展中心主編。


  • 參考資料
  1. 有氧及無氧訓練 https://www.nuffieldhealth.com/article/what-is-aerobic-vs-anaerobic-training
  2. Anaerobic exercise──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aerobic_exercise
  3. Bioenergetic systems──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oenergetic_syste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