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教材資料庫
數位教材資料庫
:::
【圖文專欄】外在動機
公告時間:2023-07-07

【圖文專欄】外在動機

外在動機 Extrinsic Motivation


  • 外在動機的起源與定義

20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Deci Edward L. 和Ryan Richard M.等人提出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學者根據此理論研究個體執行自我決定時有自主性需求、勝任感需求以及關係感需求,並主張這三種需求為支持個體自我決定的基本心理需求來源,並延伸出動機有三種: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和無動機(amotivation)。而影響到外在動機的程度有社會因素(例如:成功或失敗、競爭或合作)跟心理因素(例如:是否有倦怠感)……等等。

 

外在動機

定義

為取得活動帶來的目的而產生的行為,非自發性行動的意念。

簡介

為促使個體從事某種行為或增加績效,提出外在的誘因鼓勵個體達到目的,例如訂定獎金、分數與避免懲罰的規則等等。從事競賽與競爭活動亦是屬於外在動機,靠著取得勝利與獎賞獲得成就的愉悅而支持此行為,而非從內心感受到對此活動的好感。

實例

父母期許兒童得到某種特定能力更好的發展鼓勵其參與活動,或刺激兒童在活動中有良好的表現(尤其是競爭性活動)而給於獎賞。相對的兒童也有可能避免被責罵或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期待而被動參與。


  • 外在動機的程度

外在動機會根據個體的能力與自主性的基本需要情形,而處於不同的狀態,參考如下圖片說明(Sanli, Patterson, Bray, & Lee,2013,取自林毓珊, 2014,p.12):

圖中中間紅色方框部分是外在動機,從右至左移分別為外在調節、內攝調節、認同調節到整合調節,越往左移動,行為越高度內化。當個體因避免由外部的獎賞和懲罰產生意願做出行為時,就會出現外在調節。內攝調節行為雖仍舊受到獎賞和懲罰的驅動,但個體有可掌握與改變的情況。認同調節即個體意識到此行為對其有某種重要性,至此的個人自主價值建立就多了一些。當個體在建立自主價值信念達到認同行為,並往內在方向發展產生自我整合調節。


  • 外在動機往高度內化過程的說明,延續上段兒童參與活動的實例如下:

 

外在動機內化程度移動過程實例

外部

調節

父母期許兒童得到某種特定能力更好的發展鼓勵其參與活動,或刺激兒童在活動中有良好的表現(尤其是競爭性活動)而給於獎賞。相對的兒童也有可能為了避免被責罵或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期待而被動參與。

內攝

調節

兒童被動參與活動中採取自我鼓勵的方式,或是找到參與活動的誘因增加自願性。例如認識新的朋友,願意為了可以跟新的朋友有更多的互動而參加活動,參加活動往返途中可以有個人的自由時間從事想做的活動,例如:活動結束後可以在途中去喜歡的書店或買喜歡的點心。

認同

調節

兒童參與活動中,得到了很多知識與增加技能,又聽到了很多學長姐的經驗分享。這些知識、技能與啟發滿足兒童學習的需求,也可能從中獲得自我肯定,進而接受認同參與活動的好處。

整合

調節

兒童意識到參與活可以讓他獲得成長,拓展生活視野,也明白了父母期許與培育他的用心,並且將父母對他的期待與他的自我要求整合,促使個體有更好的發展潛能,也樂於下次再次參與活動。

當外在動機產生更多的正向行為,可以增加參與持續時間、意圖與程度,或是減少負向行為反應,例如厭倦或產生退出的想法等等。因此教學者或訓練者要讓學習者感受到情感支持、社會支持以及相互良性互動回饋,以塑造外在動機的支持性系統,滿足學習者的基本心理需求,持續他們的積極參與行為。


  • 參考資料
  1. 林毓珊(2014)。以自我決定理論探討開放式創新之持續參賽意圖的影響因素。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 鄭桂玲(2017)。青少年內、外在動機關聯性與自我感知之調節中介效果。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林奕均、傅姿伶、葉良志(2022)。賦權與削權動機氣候與高中運動員自我決定動機之關係:心理堅韌性的中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21(1),26-40。

:::